《北京法治發展論叢(2022)》
《北京法治發展論叢(2022)》立足首都法治實踐的前沿性研究,刻畫首都法治建設的發展變化,體現遵循習近平新時代法治思想和貫徹落實北京市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及服務首都法治發展的基本立場。其中,比較有特色的成果如下:
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動建設首都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新格局。首都現代化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立足首都新規劃,全面聚焦保障和改善民生、優化營商環境與基層法治,打造公共法律服務資源“新布局”,拓展服務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空間”,實現公共法律服務城鄉均衡化“新發展”,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首都經驗”。
二、聚焦首都工業遺產開發保護利用,重塑首都城市發展新格局,煥發城市新活力。作為首善之區,北京市聚焦文化復興、產業復興、生態復興、活力復興,積極落實國家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相關要求,認真把握國家產業政策和產業發展方向,積極推進首鋼、京西煤礦等工業遺址的創造性轉化利用,形成工業遺產活化利用的京西模式,脫離低段位競爭而謀劃新理念指導下的轉型發展,引導推動首都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三、關切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推動平臺企業勞動爭議程序設計與勞動者權益保護模式構建。當前,平臺企業騎手身份復雜,平臺企業用工樣態差異明顯,平臺企業社會責任的嚴重缺位,平臺與騎手之間合意模糊,平臺用工合同刻意回避合同法律性質,與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嚴重相悖。研究建議引入“不完全勞動關系”的規制路徑,將平臺勞動者納入勞動法框架內進行調整,建立分層分級保護的思路:在平臺用工中符合傳統勞動關系特征的勞動者,受到勞動法的全面保護;對于具有靈活性的平臺從業者,給予勞動者部分的權利保護。
四、著力推進首都公證行業執業理念體系建設,推動首都公證行業高質量發展,踐行公證為民、公證利民的初心使命。2021年以來,北京市普遍設立公益性的公證服務部門,托底保障重點人群的公證法律服務需求,大幅降低涉民生類公證法律服務收費標準,總計減輕首都社會負擔約1.5億元。同時,將公證納入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和訴源治理機制中通盤考慮,積極開展“公證+調解”服務,協助黨政機關開展涉法涉訴案件化解、重大突發案事件處置、行政執法等工作,充分發揮公證預防糾紛、減少訴訟、維護市場交易安全穩定等領域的支持性、服務性、保障性作用。
五、不斷建立完善專利糾紛仲裁解決機制,推動首都知識產權糾紛矛盾多元化解。針對專利糾紛訴訟過程中的技術與法律專業知識門檻導致法院訴訟資源呈現緊缺狀態,部分替代性解決機制因專業性不足而無法發揮作用,研究建議通過立法明確規定專利糾紛可仲裁,建立專門的專利仲裁機構或改革現有仲裁機構,制定專門的專利仲裁規則,充分利用我國仲裁機構的專業資源,擴大可以擔任專利仲裁員的人選范圍,構建一個較為完整的專利糾紛仲裁解決體系,以保證仲裁方式解決專利糾紛能夠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推動實現首都知識產權糾紛的多元解決。
六、推動首都智慧法院建設與互聯網司法規則體系建立,不斷提升首都司法公開智能化水平。當前智慧法院建設背景下司法公開面臨的挑戰主要有四個方面因素:司法公開與隱私權及個人信息保護相互交錯,司法公開與輿論監督相互影響,技術水平制約司法公開效果,疫情下互聯網+庭審公開造成隱私泄露風險增加。研究建議考慮建立事前告知與事后反饋機制,注重隱私保護、增強技術保障,提升司法公開質效、加強社會參與,推進輿論監督與司法公開平衡發展,使司法公開制度建設更加符合社會公眾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