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時強調,"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豐富實踐是理論和政策研究的'富礦'"。扎根實踐、用好"富礦",以高質量的政策研究成果助力國家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智庫建設的根本方向。承擔好這一任務,關鍵在于培養造就一批立足中國國情、深入調查研判、深刻把握規律、具有國際視野的智庫人才隊伍。
智庫人才是新時代治國理政的戰略資源。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必須抓好智庫高端人才隊伍建設。
智庫人才是善抓機遇、善化風險的高水平團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交匯,為實現中國大發展帶來戰略機遇疊加期,也為應對世界大變局帶來戰略風險窗口期。智庫必須善抓機遇、善化風險,做好黨和政府決策的參謀助手。實踐證明,智庫參政議政工作做得怎么樣,要看其為決策提供智力支撐的水平高不高、效果好不好,而歸根結底則在于智庫能否識才、選才、引才、育才、用才,把能夠精準研判機遇、精確預判風險的專家聚集起來。
智庫人才是致力于提升國家治理效能的團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創造出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兩大奇跡",靠的是匯聚天下英才,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新時代黨治國理政著眼于"把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要求把"辦大事"的能力提升到"辦大好事"的水平。智庫專業從事"怎么看待重大問題、怎么開展重點工作"相關研究,把打造對策研究隊伍作為基礎性工作,為新時代多、快、好、省"辦大好事"提供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決策服務。
智庫人才是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現實路徑的團隊。新時代的中國,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智庫研究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科技、國防、外交等治國理政各方面,研究者必須清醒認識危機并存、危中有機的辯證關系,對??赊D機的形勢做好研判,對化危為機的工作提供方案。
智庫人才必須政治素質高、對策研究強。黨的十八大以來,智庫在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方面取得很大成績。但是,與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任務和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相比,智庫人才"跟不上"和"不適應"的問題仍比較突出。"跟不上"主要表現在智庫研究滯后于問題、矛盾和形勢;"不適應"主要表現為不了解相關政策,不習慣對策研究,不善于發現問題。由此帶來理論研究多、對策研究少;學術論文多、研究報告少;策略問題多、戰略問題少;虛招花招多、實招妙招少等現象,亟須在提升專業素養上下功夫。
智庫人才要具備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可靠的決策咨詢能力。學術研究的高度和厚度決定了決策咨詢的深度和廣度。只有扎扎實實做好研究,擁有堅實的理論支撐,才能產出具有思想性、建設性、科學性、前瞻性和獨立性的智庫成果,更好地為國家發展建言獻策。智庫學者要增強知識儲備,學習掌握多學科相關知識,廣泛涉獵各科各種各類常識,做到觸類旁通。同時,要夯實研究根基,打好儲備性研究的學術基礎,奠定智庫的理論根基。堅持問題導向、實踐導向、需求導向,著力在黨和國家關注的重大問題研究上下功夫,深入分析和準確判斷世情國情黨情民情。
提高決策咨詢能力,才能最終將學術研究落實到服務決策上。智庫學者必須走出書齋,通過足夠深入的實踐和調研,抓住社會發展的難點、疑點和熱點,了解人民群眾的需求,增強智庫研究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必須與施政部門建立互動關系,全面掌握政策制定的流程,對每一個環節中的不同需求作相應分析,提高智庫成果轉化為決策咨詢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智庫人才要培養開闊的國際視野和持續的創新能力。全球化時代,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中國智庫已成為深化全球經濟、政治、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力量,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平臺。這要求智庫擁有一批具備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善于從中國看世界和從世界看中國的高端人才。智庫學者需要在國際視野下審視國內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借鑒其他國家優秀經驗探索解決方案,利用國際經濟資源和科技成果趕上發展潮流。
創新是智庫發展的動力,創新能力是智庫人才能力的核心。在進一步走向世界、參與全球治理的過程中,智庫必須創新中國特色的智庫話語體系和知識體系,研究國外不同受眾的接收方式和思維習慣,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智庫學者則必須提升創新能力,緊跟時代節拍,把握發展趨勢,創造性地提出新觀念、新思想、新方法等。他們需要懂得使用現代量化工具,善于運用大數據、決策模型等研究方法和技術開展工作。同時,智庫學者也需要運用新媒體技術,結合智庫思想傳播環境新特點,運用社交類媒體、音視頻分享類媒體和信息聚類媒體加強智庫思想傳播。
構建人才制度體系,推動智庫人才隊伍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為完善智庫人才制度體系,推動智庫人才隊伍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
健全人才交流機制。首先,加強決策部門和智庫的人員交流。黨政部門和智庫機構應該建立穩定的人員雙向交流機制,讓智庫人才進入黨政部門了解政策、實際參與決策,讓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黨政干部定期到智庫從事研究,有效增進雙方理解,使智庫研究更加切合黨政部門決策需求。其次,促進國內外智庫間的人才交流合作。健全國際智庫交流合作機制,廣泛建立國際合作網絡,既積極主動地引進國外人才特別是高層次人才,充實中國智庫,參與中國現代化建設,也鼓勵中國智庫學者"走出去",參加國際會議,開展聯合研究。第三,完善網絡專家庫、云智庫平臺等機制。通過搭建多層次、跨領域、跨機構的研究團隊,形成多學科、多角度、多方位的合作研究模式,共同應對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為智庫人才提供展示研究能力和成果的網絡空間。
優化人才評價機制。首先,完善智庫人才的考核標準與評價辦法。在考核評價中,不以學術發表為單一量化考核標準,而是著重從服務決策角度考量智庫研究成果的時效性和影響力。在職稱評定和選拔任用中,增加決策咨詢報告、建言獻策成果等智庫成果所占的權重,切實激發智庫人才從事智庫研究的積極性。其次,優化激勵機制。高質量的智庫成果大多是團隊成員共同努力的結果,人才評價的結果最終要落實在智庫團隊建設上。在人才評價中鼓勵集體成果產出與貢獻,按照參與人員的實際貢獻予以激勵,激發智庫研究人員參與集體項目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第三,堅持把德放在人才評價的突出位置。增強智庫人才的社會責任感和誠信意識,以國家利益為重,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既要敢盡言責,更要善盡言責。
完善人才培養機制。第一,加大教育培訓力度。智庫學者雖然專業功底相對扎實,但往往趕不上中央理論創新的步伐。智庫應該組織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并將解讀重大政策作為培訓的重要內容,幫助學者提高政策解讀能力,增強對策研究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第二,注重跨學科人才培養。當前中國智庫人才很多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背景,要重視選拔統計學、傳播學、大數據、計量分析等方面的專業人才,推動智庫學者將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緊密結合起來,培養更多對策研究型人才。第三,智庫辦學以培養促研究。智庫辦學是高素質智庫人才培養的一條可行且可靠的路徑。
智庫人才隊伍的建設,決定了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發展的速度和水平。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智庫人才既要善于抓住重大歷史機遇,也要勇于承擔重要時代使命,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服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才智。
?。ㄗ髡叱3?、蔣巖樺;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原文刊載于2020年11月19日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