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聚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要“健全決策機制,加強重大決策的調查研究、科學論證、風險評估,強化決策執行、評估、監督”。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也是黨和政府科學民主依法決策的重要支撐。因此,智庫應當聚焦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各個領域的問題,將扎實、專業、有用的研究全面嵌入黨和政府的決策機制,在各個環節發揮智庫的智力作用。結合新型智庫所承擔的使命與功能,本文提出通過整合智力資源打造平臺化智庫,為國家治理現代化貢獻力量。
建立智庫研究生態系統
智庫的性質和研究形式在新時代發生了許多變化。新時代也對新型智庫提出了許多新要求,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智庫研究更注重現實性和實用性,更強調研究在政策應用上的務實管用,解決實踐中的具體問題。理論基礎是智庫研究的根本,是產生高質量研究成果的基礎條件,但這只是智庫研究的內核而非導向,是必要非充分條件。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發展到今天,所面臨的問題紛繁復雜、瞬息萬變。智庫既要快速響應,也要科學研判,還必須接地氣,這就需要智庫根據扎實的理論基礎和深入的科學研究對決策形成有力支撐。此外,這也要求智庫在運營中避免“象牙塔式”運作,必須走進社會、接觸社會運行的方方面面,基于扎實的調研以及對該領域政策歷史、背景的深入了解進行研究。在這個過程中,智庫需要整合各方面社會力量和智力資源,形成有機統一的研究體系。
另一方面,面向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智庫作為黨和政府的“外腦”“智囊”,還應具備一定的前瞻性和預測性。當下我們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經濟、政治、文化格局正在深刻變化。如何確保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艘“巨輪”朝著“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目標乘風破浪、穩步前行?為實現這一目標,智庫需要作為“瞭望臺”,將未來可能發生的各種情況和問題進行充分預研和預判,并從風險評估、問題預警及對應預案等角度拿出多套解決方案,科學論證各方案的優劣勢及社會影響,在決策的關鍵時刻為黨和政府提供堅實有力的依據和保障。從這個意義上講,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是新型智庫能夠成為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重要組成部分的使命與任務。
這兩方面要求說明,智庫的研究模式不能簡單由單一界別、單一領域、單一團隊來完成。智庫需要進行整合研究,將政產學研媒各個界別和相關學科進行有機整合,根據研究目標形成匯集各方知識和智力的研究成果,建立智庫研究生態系統。因此,從智庫的組織形式來看,過去那種基于某一學科、某種性質、某個團隊、某個地域而形成的、存在明顯邊界的組織形態便不能適應當今的智庫發展要求,而應當突破各種研究邊界,創新組織形態和研究模式,形成“平臺化智庫”。
何為平臺化智庫?顧名思義,就是將智庫打造成一個研究平臺,通過制度化設計和先進技術手段的運用,將散布在各個地域、各個界別、各個行業的智力資源匯聚成有機研究體,并通過合理的分工協作形成有序、優質、高效的“研究鏈”,最終產出高水平研究成果的一種新型組織形式。不難看出,平臺化智庫的本質是一種連接機制,關鍵是如何引導和整合研究個體實現整體研究的最優化,實現方式是借助信息系統形成“點—線—面—體”立體式研究架構模式。形象地說,平臺化智庫好比一間“中央廚房”,能夠獲取所有信息、數據、智源等,集中加工生產出咨詢報告、研究報告、皮書等產品形式,并輸送給政府部門和社會公眾。
增強開放性和靈活性
平臺化智庫應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一是標準化。標準化是平臺發揮功能的前提。各種各樣的主體在平臺上交匯,這就需要制定標準化的范式進行引導和規范,并形成流程甚至是文化。比如,將各領域各界別的專家進行標準化分類,將各種研討交流過程進行標準化流程設置,將各個工作操作環節進行標準化規范等。在標準化的過程中,應進行制度化建設,通過制度體系將平臺的各種標準定型,形成制度保障,成為各個主體在平臺上發揮作用的行動守則。
二是開放性。開放是平臺的基本特征,沒有開放,平臺便失去了意義。搭建智庫平臺的目的也是為了開放,在更大范圍集中各方智力資源,并將其整合到智庫研究體系。從另一個角度說,開放的特征也要求平臺具備兼容性,即能把各行各業、各式各樣的智力群體整合進來,形成有機統一的智庫研究體。具體來說,提升平臺化智庫的兼容能力,應提升智庫對智力資源主體的甄別力、吸引力、整合力,將最有用的智力資源主體用最有效的方式納入智庫研究體系之中,促成高水平研究成果。
三是靈活性。平臺化智庫應體現出“不變”與“變”的特征:“不變”的是智庫的主體、品牌、理念、研究模式、核心團隊、價值取向等,這些構成了智庫運營的內核,并逐步內化為智庫平臺的“魂”;而“變”則展現出智庫的靈活性,即針對研究問題的時下特征,能夠靈活地根據不同需求和對象開展研究。比如,針對政府部門、企業機構、國際組織、社會公眾等不同對象,研究要求也不盡相同,智庫在整合智力資源主體時需要根據不同主體的特點進行調整。
“五位一體”中國特色新型智庫
如何打造平臺化智庫?筆者認為,應當圍繞“使命(文化)—資源(基礎)—機制(制度)—智力(研究)—模式(運營)”五個方面構筑智庫平臺核心主體,形成以使命驅動塑造文化、以資源獲取夯實基礎、以機制設計化為制度、以智力匯聚提質研究、以模式構建推動運營的“五位一體”中國特色新型智庫。
第一,以使命驅動塑造文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而服務,這是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時代使命。智庫建設要認清使命,先立智庫之“魂”,才能強智庫之“魄”。因此,打造平臺化智庫首先應立足于使命,塑造形成智庫自身的組織文化,建立熱情、專業、理性的智庫研究和運營氛圍。這是平臺化建設的基礎和根本。
第二,以資源獲取夯實基礎。資源獲取是建設平臺化智庫的前提,智庫具備一定的資源條件,才能驅動各方力量為平臺服務。比如,體制機制、硬件設施、學科力量、數據庫、品牌力、經費、帶頭人、政府影響力、傳播渠道等都是智庫的重要資源。打造平臺化智庫,在明確使命目標之后,就應當全力爭取這些資源條件,奠定智庫建設的堅實基礎。
第三,以機制設計化為制度。機制設計是智庫的運作范式,是智庫運行的規則、流程、模式等方面的體現,應形成各項規章制度。打造平臺化智庫,要聚焦于智庫平臺的構建、“點—線—面—體”立體式研究架構的搭建、運營模式的形成等方面來設計運行機制,形成制度體系。該體系應當覆蓋章程、研究、外部關系、傳播、獎勵、財務等各個方面。
第四,以智力匯聚提質研究。研究是智庫之本,研究質量決定了智庫水平。平臺化智庫要匯聚各方智力資源,形成政產學研媒各路專家協同研究的局面,使研究成果更加務實管用,更具預測性和前瞻性。這其中,智力資源數據庫的建設和標簽化識別尤為重要,要實現智力資源與研究需求的精準對接。此外,還應突破時間、地點、組織等限制,形成無邊界研究模式。
第五,以模式構建推動運營。運營是智庫之體,高質量運營可以賦能智庫研究。智庫要通過運營實現智庫主體與外部力量的對接,形成平臺化智庫。具體來說,要打造“智政、智智、智社、智媒”四個互動模式,模式構建的過程就是運營力的形成過程。需要指出的是,市場化、職業化、專業化的運營團隊是構建互動模式、形成高效運營力的關鍵。
?。ㄗ髡咝鞂幭的暇┐髮W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原文刊載于2020年10月22日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