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美經貿摩擦等,促使我們重新思考大學的社會價值。高等學校需要服務社會,服務國家戰略,服務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把學問做在中國大地上。產教融合是未來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方向、高等教育的重要方向,學校需要從辦學模式的角度進行思考和建構,職業技術學院、應用型高校和行業特色大學更應該先行先做。
服務社會使大學走出"象牙塔"
近代以來,有一句名言足以概括大學與社會的關系實質,那就是"走出'象牙塔'"。從大學"是傳授知識的場所"的歐洲中世紀巴黎大學,到"也是研究高深學問"的德國現代柏林大學,再到"還是提供社會服務"的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漸次形成了大學的三大基本職能--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只是當社會服務職能提出后,大學才開始走出象牙塔,因為它與社會開始發生了直接的聯系。大學,慢慢地融入了社會,既加速了社會的發展,也促進了自己的繁榮。
大學服務社會,就需要解決社會的現實問題,因此研究成為服務的手段。大學不斷解決新問題,也不斷得到社會的支持,教師把解決新問題的方法、進展寫出來就形成了論文,推動了科技的發展。大學事實成為社會的服務站和科技創新的發動機,大學、科技、產業相互融合和促進,形成良性循環。
隨著社會服務職能的不斷發展,維護學術研究和教學自由的"象牙塔"組織從內部發生了結構性變革,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視角試圖揭示這一變化。邁克爾·吉本斯指出,在大學中以被制度化的學科知識研究為特點的生產模式,已轉變為以跨學科和一種更具異質性、更靈活的社會彌散體系為特點的生產模式,知識在應用的背景下產生;希拉·斯勞特提出了"學術資本主義"概念,即院校及教師為確保外部資金進入而開展的學術性市場活動,通常指向商業性、戰略性和目標性的研究;亨利·埃茲科維茨指出了"大學-產業-政府"的"三螺旋框架"協作關系,認為區域創新體系是一個螺旋狀的制度網絡,包括政府組成的行政鏈,企業組成的生產鏈,大學、科研機構組成的學術鏈,三種力量交叉影響、有效運作;伯頓·克拉克進一步提出了創業型大學的概念,通過相關案例論證大學自身科研運作方式已經發生改變,實現著科研職能與服務職能的融合,其知識生產與技術創新被快速轉換為現實的生產力,極大地滿足了知識經濟社會、區域經濟發展對于大學的想象。
當今世界,研究型大學、創意大學、創業型大學、服務型大學、大學與社會、大學與產業等也產生了多重交織,斯坦福大學與硅谷的共同繁榮就是例證。
科研與服務融合是產教融合的要義
產教融合是一批高校的發展路徑選擇,呈現形式是人才培養模式和辦學模式,實質體現在科技服務成效上,這是因為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希望切實看到學校帶來的價值。所以,產教融合的前提是科研與服務職能的融合。
以應用型高校為例。應用型高校作為一種后發的高校類型,其三大職能的傾向性將不同于傳統大學,即以培養具備社會適應能力和工作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以應用性科研為方向支持企業的技術升級和產品創新,定位于為區域經濟及行業、企業發展服務。就三者的關系來看,科研猶如一支扁擔,一頭擔教學,另一頭擔社會服務,容易被忽視,其實是關鍵。
積極推進應用型高校的第二(科學研究)、第三(社會服務)職能融合是實現產教融合的前提,也是應用型高校真正實現轉型發展做到產教融合的要義。
科研與服務的融合關系,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其一,科研即服務。開展科研活動的主要(甚至唯一)目的就是服務行業、企業與區域的發展。其二,交互式創新。不僅包括"基礎科學→應用科學→設計試制→制造→銷售"傳統式的線性創新模式,也包括市場拉動式以問題為導向的技術反向創新模式,應用型高校主要是后者。其三,全方位互動。即科研活動不僅僅聚焦于特定的、單個成果,也不止步于批量成果的校企合作,而是擴展到包括公共服務、組織創新等更為廣泛的社會整體需求,實現科技發展的經濟性與社會性的平衡。
基于此,具體實施策略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秉承"科研即服務"的理念,強化應用型高校對區域創新發展中的支撐作用。將應用型高??蒲谢顒拥闹饕康亩ㄎ挥诜丈鐣?,在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支持、對城市活力與品位提升的過程中,獲得科研資金的支持,以及通過實施產學研合作培養應用型人才。
第二,以區域產業集群需求為導向,建構應用型高??平滔到y與區域創新系統的開放界面。學科專業既是知識分類體系,也是制度安排?,F有學科體系往往難以應對生產實踐中的復雜問題,于是跨學科成為解決問題的"黃金法則"。因此,在應用型高校需弱化傳統學科的邊界,推動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合作機制及建制工作,增強學校與產業界互動的靈活性與主動性,提高學校整合學術資源的能力。
第三,發揮多學科優勢,由成果轉化、技術服務升華為滿足社會的多維需求。高校與企業間單純的技術合作,雖有助于集中解決特定問題,但穩定性低,集成創新和組織創新不夠,難以實現新經濟環境下"產業彌散式"發展。為推動科研與服務職能融合由初級邁向高階,應用型高校應主動開展戰略布局,以學科集群帶動產業集群,推動產教深度融合,特別要加強對區域經濟社會文化全方位需求的關注,實現由適應性服務向主動性引領的轉變。
?。ㄔ目d于2019年8月13日《光明日報》13版,作者馬陸亭,宋曉欣分別系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