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所調研北京市文博交流館-智化寺
2023年9月6日,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全體研究人員在副所長黃仲山、副所長景俊美的帶領下,調研位于北京東城區祿米倉胡同5號的北京市文博交流館-智化寺,深入體驗文化遺產的古風古韻。
智化寺建成于明代正統九年(公元1444年),其建立之初是明英宗朱祁鎮寵信的司禮監太監王振的家廟。智化寺最繁盛時占地兩萬平方米,前后五進殿院,分為東、中、西三路,是一處大型的寺院。目前智化寺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筑基本保存完整,共四進殿宇,約五千五百平方米左右。整個建筑為木制結構,是目前北京市內最大的明代木制結構建筑群。寺中所藏造像、雕刻、彩繪等都是重要的文化藝術瑰寶。智化寺中自建寺以來采自明代宮廷的“京音樂”,至今已經傳承至第27代,成為與西安鼓樂、福建南音并稱的可以聆聽的“音樂活化石”。
一進山門,映入眼簾的便是“智化門”, 它是一座面闊三間,進深兩檁的單檐歇山頂建筑,檐下置三踩單昂斗拱。門前立有兩通石碑,名為“敕賜智化禪寺之記碑”、“敕賜智化禪寺報恩之碑”?!爸腔T”的東西兩側各設一座鐘、鼓樓。鐘樓里所置古鐘為“明正統九年九月制”,證明其在智化寺初建時已存在。智化寺原有一面明代堂鼓,牛皮制成,由于鼓面嚴重受損曾進行修復,目前存于如來殿內。鼓身盤著一圈金龍,圖案以“二龍戲珠”為單位,共有四組,整個大鼓共有12條金龍,采用“瀝金貼金”工藝,12條龍象征著一年12個月風調雨順。目前放置在鼓樓中的大鼓,是這面堂鼓的復制品,規格較小,但圖案和裝飾技法一致。
鐘樓下,文化所的研究人員就智化寺的當下整體情況、目前管理處的行政管理情況、經濟運營情況、寺內建筑物的修復、管理情況以及智化寺所特有的“京音樂”的傳承、傳播狀況,向智化寺管理處辦公室王主任進行咨詢、調研。一行人在王主任的帶領下,對智化寺進行了較為全面的了解。
在1961年,智化寺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寺內主要保留了原來中軸線上的山門、智化門(配有東西鐘鼓樓)、智化殿(配東西的大智殿與藏殿)、如來殿(萬佛閣)、大悲堂等主題建筑。除了如來殿殿頂是廡殿頂,其他殿頂都是典型的歇山頂。智化殿的藏殿中的轉輪藏和藻井是智化寺中最引人注目的兩件文物。在王主任的指引下,轉輪藏赫然立于藏殿中。它是一個白面的棱柱體,每一面都有45個長方形抽屜,共計360個,其與一年的天數相近似,寓意圍著轉輪藏走一圈,即是讀完了一年的經書。藻井是智化寺建筑群中最具輝煌多彩的建筑物。藻井似一個井圈,故被稱為“藻井”,其四周圖案刻以彩色紋飾,稱為“藻紋”。智化寺原有三具藻井,分別位于藏殿、智化殿和萬佛殿三組建筑的內頂部。藏殿頂部的藻井為圓形,具有濃郁的宗教氣派。它的外沿為方形,以覆蓮形式層層遞升,在最高處變為仰蓮,一尊盧遮那佛像背西面東地端坐在蓮心上。其卷云蓮配以金、朱、青、綠色,其色彩十分強烈。這座圓形藻井與其下端的轉輪藏相呼應,顯得十分壯觀與莊重。萬佛閣斗八式盤龍藻井,平面方形,其中央圓心是一條矯健粗壯的團龍。中國當代著名建筑學家在梁思成先生的建議下來到智化寺,專門研究明代的建筑物。他曾對這具藻井的評價是:“萬佛閣之藻井,云龍蟠繞,結構恢奇,頗類大內規制,非梵剎所應有……”,這段話顯然指出了,王振當初在建造時存在僭越的事實。然而,這具精美絕倫的藻井在上世紀三十年代被盜賣至美國,今收藏在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博物館。而另一具智化殿藻井則收藏在美國費城博物館。
智化寺中的“京音樂”,是明代司禮監太監王振利用職務之便從明代皇宮帶出來的宮廷音樂,在建寺之時即已傳入智化寺。其曲調古樸典雅,其中大部分曲牌與明代永樂十五年(即1417年)欽定的《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名稱歌曲》相同。京音樂世代傳襲,在封閉的客觀環境下,藝僧們按照嚴格的“口傳心授”方式代代相傳,至今已有579年、27代之久。智化寺的“京音樂”采用工尺譜記譜,其音樂傳承唐宋以來的宮廷音樂、佛教音樂以及民間音樂,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與學術研究價值。它與西安古樂、福建南音、開封大相國寺音樂、五臺山青黃廟音樂一同被稱為當代所存最古老的音,是可以聆聽的“活化石”。文化所研究人員在王主任的帶領下來到智化殿,一起聆聽了《金五山》、《金字經》、《五聲佛》、《撼動山》等京音樂曲目。在笙、笛、管子、十面云鑼、堂鼓的合奏聲中,明代昆曲的曲調因素縈繞于耳畔,古樸典雅之氣質躍然而出。演出之后,智化寺“京音樂”第27代傳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胡慶學先生與文化所研究人員進行了專門性的研討。圍繞著智化寺“京音樂”所用樂譜工尺譜、“口傳心授”的傳統授樂方式、傳承的歷史沿革、“京音樂”的發掘與研究脈絡以及管子的轉調等問題進行了較深入的探討。
六百年的木制古建筑群,可以聆聽的古音樂化石,使得智化寺這座胡同里的博物館具有了獨一無二的藝術與研究價值。文化研究所開展這次調研活動,對北京獨特的文化遺產進行現場體驗,為后續研究積累了資料,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趙春婷/文